近年来,拍卖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对拍卖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品质的拍卖服务将成为行业竞争的焦点。
匡时拍卖:预展模式迭代升级
“每次预展都是一场硬仗,要接受行业藏家的检阅”,这是所有拍卖人的心声。拍品征集、图录排版印刷、预展搭建、市场招商等,每个环节都是这场战役不可或缺的一环,甚至影响或左右着整场拍卖的成败。
中国的拍卖市场刚刚走过20多年的历史,最开始的预展模式相对比较简单,只是单纯将所拍卖的拍品展陈出来,这是拍卖市场的萌芽阶段。2005年之后,随着更多的资本进入拍卖领域,预展现场的面积也从原来的几千平方米扩大到数万平方米,原有的预展模式已经很难满足市场需要了。
能不能在预展现场复原“过云楼”的场景?这是当年匡时拍卖为搭建商提出的难题,也是在行业内做出的开拓性尝试。然而,压力是多重的,不只是对搭建商,选择情景式的预展形式,就意味着拍卖行成本压力的翻倍,但市场是否能够给出好的反馈,这一切还都是未知数。
值得欣慰的是,“过云楼”藏古籍善本专场最终以2.162亿元收官。匡时拍卖原副总经理谢晓冬表示,“拍卖预展采取的是专业策展,而非传统的简单摆陈,是按照学术和艺术史的思路进行专场策划和拍卖。对于重要的拍卖项目,要采用创新性的、综合性的营销策略来提升社会知名度和品牌,比如情景式、体验式的预展手段”。
在这一阶段,文化氛围的营造成为拍卖企业竞相努力的方向。中国嘉德、保利拍卖也毫不示弱,几万平方米的预展场地,根据专场内容进行规划,布展设计一步一景,拍品也被烘托得更有质感,更有分量。比如,嘉德拍卖的文房专场,专门邀请了古琴大师进行现场演绎。保利拍卖的“仰之弥高”古代书画夜场,布展形式考究大气,内嵌的细节都是仔细剖析藏家心理之后的结果。这种深谙文人情调的、组合式的文化大餐,可能会感染更多的观者,最终所有这一切的努力都会为拍卖现场的踊跃加分。
保利拍卖:注重学术价值发掘
与其他的业态相比,拍卖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商业活动,而应透射出浓浓的文化情怀。纵观业内的拍卖大佬,几乎都有着艺术相关的从业经历,对于文化也有相当的情怀坚守。
一个白手套专场的诞生并不是偶然,而是拍卖人精心经营的结果,从展览、研讨会到结集出版,早在拍卖之前就已经做足了功课,不断为这些拍品加码。比如,保利拍卖“名士风流侠士剑——章士钊致潘伯鹰及友朋诗稿、书札”专场,114通信札实现100%成交,在拍卖之前,全国各地的巡展,再到北师大举办的研讨会,让众多买家对这一专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种学术发掘的价值不只是推高了市场价格,最重要的是让业界重新认识了章士钊,也让更多的人客观、真实、完整地了解了这段历史。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学术梳理是对拍品价值的再发掘,甚至可能会找到新的出版著录,或者更深层次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同时,有了业内专家的研讨和背书,以及结集出版,这些增值服务在一定程度上会打消买家的后顾之忧,拍品的上升空间也会打开,会对拍品的高价位成交产生相应的推动。一些拍卖专场经过多年的品牌积累和发掘,已经成为拍卖界的品牌,比如北京保利的“仰之弥高——古代书画夜场”与中国嘉德的“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等。
坚持学术发掘可能存在成本增加的风险,但令人欣喜的是,市场对于这种模式给予了积极的回应,大大提升了拍场的人气与买气。匡时拍卖体验季,从2012年开始一直坚持到今天,艺术教育式的讲座和论坛增加了拍卖现场的学术含量,这种模式几乎已经成为所有拍卖行的标配。嘉德拍卖也早已意识到这一点,“嘉德讲堂”至今已举办了近百场学术活动。近期,《嘉德讲堂》(第一辑)结集出版,并已经上市,反映出对学术发掘的重视。
嘉德拍卖:服务多元打造全链条服务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服务不再仅限于预展或者讲座,而是呼唤更为全面、细致的服务全链条,比如预展、宣传、拍卖、研究,甚至还有理财,以及后续的投融资等一系列服务。在市场对经营造成持续考验的时候,拍卖公司应该意识到服务“多元”的重要性。这种多元不只是体现在拍品种类的多元,还有服务类型的多元。藏家资源是相对公开的,但是究竟谁能够真正征集到重要的拍品,取决于拍卖企业的综合能力,而这也会最终影响到拍卖企业的影响力和市场份额。中国嘉德拍卖今年春拍征集到一批曾经于2014年12月在(台北)历史博物馆“遗民之怀——溥心畬艺术特展”中亮相的溥心畬作品,最终斩获白手套。
但这还远远不够,未来拍卖行之间的竞争不仅局限在拍品征集上,更是综合实力的抗衡。嘉德拍卖在几年前就已经开始集团化运作,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嘉德品牌的影响力。
谢晓冬表示,“安思远专场”这么大宗的拍品为什么委托给佳士得,而不是中国的拍卖行?他们看中的是佳士得国际化的品牌和客户基础、良好的信用、操作能力、财务能力和市场推广能力。这对中国拍卖行的品牌建设提出了根本性的挑战,内地拍卖行距离国际化还很遥远,客户群体的地区化也很严重,要达到国际化的水准,还需要长期的努力才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