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4年举办5次科技成果拍卖,1200多家企业竞拍,521项成果进入企业实现产业化。2012年11月5日,浙江省敲响科技成果拍卖第一槌,科技成果第一次以拍卖的方式确定了它的价值;2015年6月16日,浙江省第5次集中拍卖科技成果,成果拍卖进入新常态。4年5次成果拍卖,浙江省521项省内外科技成果成功竞拍,1282家企业参拍,总起拍价6.86亿元,成交价9.09亿元,溢价32.5%。
浙江科技成果拍卖的实践证明:发展技术市场,组织科技成果拍卖,这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破解科技“四不”问题,解决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有效形式之一。浙江科技成果拍卖探索出一条成果来自市场,市场配置资源,把科技和经济、金融结合在一起,企业通过科技拍卖获得成果,进行产业化的新路子。
2012年11月5日,浙江省首次拍卖科技成果。浙江科技史上第一个拍卖项目:中国美术学院的成果——“微观摄影创意设计系列产品研发”,以80万元起拍,数十位企业家经过16轮竞价,最终以112万元竞拍成功。这次拍卖共有18个拍卖项目,总起拍价为1633万元,结果拍卖成交价为2115万元。
初次拍卖成功,浙江省再接再厉。2013年11月16日,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后的第四天,浙江省179项科技成果首次进行大规模集中拍卖。浙江省科技厅在前期大量调查研究和公开展示的基础上,采取了集中拍卖的方式,高校和全省11个市分场次分别进行拍卖。这次科技成果拍卖,一个鲜明的特点是成果来自市场,市场配置资源。本次拍卖的179个项目,不论科研院所、高校还是企业,都是根据市场需求研发的,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市场前景。
为增加成果供给,浙江从2014年开始每年春秋两季都进行一次科技成果拍卖。2014年12月8日,浙江省再次响起科技成果拍卖声。2014浙江省共有177个项目参加竞价(拍卖),起拍价2.83亿元,涉及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术、机械制造等行业。这一年,在国内首次尝试以拍卖科技型初创企业股权的形式,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以股权拍卖融资,吸引了多家投融资机构。
2015年6月16日,浙江省举行第五次科技成果拍卖。此次拍卖,改变以往由政府部门为主的做法,由浙江伍一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具体承办。82项科技成果竞拍,总起拍价达1.14亿元,涉及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生物医药、化工、新材料、农牧渔等领域。
浙江科技成果拍卖最大的受益者是企业。
为使成果拍卖落到实处,浙江省从企业实际需求出发,征集竞拍科技成果,通过推介会的形式,组织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对接。2012年的科技成果竞拍,提前举办5场科技成果推介会,加强供需对接,落实参拍企业。
从成果拍卖试点到“市场起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从集中拍卖到制度保障可持续发展,是浙江成果拍卖一条清晰的发展轨迹。
一是把成果拍卖作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一个重要支点。
科技成果拍卖已成为浙江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支点。2013年浙江省政府出台了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相关政策:进行科技成果处置权改革,下放科技成果处置权;进行收益权分配改革,职务发明专利高校可按60%—95%比例、科研院所按20%—50%比例将成果收益划归参与研发科研人员及团队拥有,不受绩效工资总额限制;支持技术入股与收益分配;完善科技成果交易制度,落实科技成果竞价拍卖补助政策、网上技术交易补助政策……
二是开展市场化配置资源改革,为科技成果拍卖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浙江科技成果拍卖形成的“成果来自市场,市场配置资源”机制,几年的拍卖实践,改变了人们对科技成果转移和转化的认识。科技成果可以象商品一样拍卖,可以通过市场确定科技成果价值的理念,构筑产业化生态体系的战略,铭刻在了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心中。
三是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成果交易中心,拍卖由科技中介为主进行。
浙江省加快建设供给、需求、中介、市场四方合力,展示、交易、服务、共享、交流五位一体,覆盖和服务全省、长三角和泛长三角区域的科技成果交易中心为目标,重点建设和完善网上技术市场与科技大市场双层复合、功能互补的技术交易平台,供给与需求双向互动的技术供需体系,技术交易服务体系,技术交易保障体系,形成创新竞价(拍卖)与其他方式结合的技术转移模式。
四是进行政府转变职能转变,不断创新和完善拍卖的方式方法,并加强制度建设,确保成果拍卖在法治的轨道上实现可持续发展。
从组织拍卖试点,到集中拍卖,到以市场化运作……浙江省不断创新拍卖的组织方式和运作方法。以科技大市场建设为支撑,打通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通道,用市场化方式推进建立常态交易机制,用专业化方式推进成果交易。同时,加强制度建设,先后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和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