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文字
全国拍卖行业管理
发挥网络优势 助拍卖业腾飞
出处:中国拍卖行业协会    发布时间:2015-12-17 00:00:00

 拍卖业要主动拥抱互联网,就要客观、深入和冷静地认识互联网,找到互联网在拍卖业应用的有效模式,继而使拍卖业得到创新、提升和发展,释放出更大的经济价值。任何一个行业的互联网化,不是单纯的将交易搬到互联网上就行的。拍卖企业到底应该如何做好互联网化呢?
       认识互联网 充分发挥网络化优势
       互联网打破了时空界限,让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使用任何网络终端都能便捷地进行商务活动和信息检索。因此,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没有国界的无限的市场空间。但是,商品的市场占有率和企业的市场份额都不是由互联网本身决定的,而是由产品和企业自身的要素所决定。优质的产品和企业借力互联网可以低成本快速拓展市场,而劣质的产品和企业即使面对再大的市场空间也都是徒劳。因此,“互联网+”的前提仍然是苦练内功, 在企业内功扎实的前提下,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思考互联网化。
       互联网传播功能 结合实际制定传播策略
       很多企业往往急于在网上形成交易,而忽视了网络传播环节。目前,互联网传播主要形式包括:基于网站的传播、基于搜索引擎的传播、基于社群的传播。在浩瀚的互联网世界,酒香也怕巷子深,如何能够将企业形象和产品信息精准地传播到有效人群,是需要花一番功夫的。同时,企业所处的不同时期和产品的自身特征,也决定着传播策略。
       比如,在品牌构建期的企业,其传播就不能过于功利化,要将企业的价值观和文化采用多种形式在有效的渠道中传播。其中,微电影就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形式。又如,针对具有海外市场的拍卖会,就要注重传播渠道的选择,仅就搜索引擎来说,国内常用百度,海外常用谷歌。总之,要根据企业和产品的特征来制定合适的传播策略。此外,社群传播也彰显了巨大的市场影响力,拍卖企业应利用好这一低成本的传播渠道。
       拍品预展环节如果利用好互联网传播,将会事半功倍。第一,网络传播的成本相对较低;第二,可以产生连锁效应。比如一个用HTML5 开发的预展手册可以便捷的在各类社交工具中传播,每一个阅读的人又都有可能变成再次传播者,扩大了信息传播范围;第三,与传统的纸介质预展相比,通过网络可以传播更加丰富的拍品信息,能够更加完整和鲜活地展现拍品;第四,配合拍卖企业的网站或拍卖平台,可以便捷的导入竞买人。
      互联网交互功能 重视维系拓展拍卖各方
      互联网的交互功能使得商务活动趋于无人化、无纸化和去时空化,并使得传统交易的形式和载体发生了深刻变化,各类交易平台应运而生,并逐渐向所有业态渗透。网络拍卖便是网络交易平台向拍卖业渗透的产物。由于大多数拍卖企业没有及时洞察到互联网与拍卖的关系,导致现在普遍担心网络拍卖将取代传统拍卖的市场主体地位。
       当前,任何一个领域都要主动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变迁,拍卖业也不例外。可喜的是,在中国拍卖行业协会的引领下,诸多拍卖企业已开始越发深入地触网。例如,中拍协网络拍卖平台的设立,帮助更多的中小拍卖企业借助互联网拓展业务等。值得注意的是,拍卖企业往往过于关注通过互联网来实现拍卖活动,而忽略了对委托人和竞买人的挖掘与交互。委托人和竞买人是拍卖企业的重要资源,通过互联网会更加有效地拓展和维系委托人和竞买人,这是拍卖企业需要重视的方面。
       网络活动的不断兴起,也逐步给各个领域的法制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和要求,拍卖行业也不例外。《拍卖法》规定拍卖会必须由拍卖师主持,而现在很多基于综合交易平台的网络拍卖活动并没有拍卖师主持。从发展的角度思考,未来由计算机程序形成的拍卖机制(机器人拍卖师)可能会获得法律认可,数字证书技术的应用也将有效地保障拍卖活动的安全性和不可抵赖性。这些问题值得拍卖业深思。
       互联网数据集成功能 数据分析助力发展
       基于互联网实现的拍卖活动,相关的拍卖信息有条件做到以数据的形式同步存储下来,这无疑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要知道,传统商务活动要想完整的记录这些数据是相当之难的,成本也相当之高。在不违反用户隐私保护的法律法规的前提下,通过这些数据,拍卖公司可以分析出各竞买人偏好的标的物,分析出竞买人的出价习惯,还可以分析出拍品的价格走势等。这些信息无不会帮助拍卖师和拍卖企业制定更好、更科学的经营发展战略。
       当今,拍卖业面对互联网时代既要主动求变,也要练好内功。拍卖行业的相关方,要担负起自身的职责。拍卖企业要研究和尝试互联网技术在拍卖业的应用;拍卖行业组织要积极引导拍卖行业走互联网化道路,并加强行业自律;相关政府部门,要鼓励和支持卖拍卖业拓展服务领域,特别是涉农领域的拍卖。市场选择什么业态,是由市场决定的,不是政府行为。

免责声明: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信息来源:商务部服贸司”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商务部服贸司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不要断章取义并请注明:“信息来源:商务部服贸司”。
2、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来源:***(非商务部服贸司)”的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 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站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标识码bm22000001京ICP备0500409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40102700091号
网站管理:商务部电子商务和信息化司统一平台技术支持电话:010-67801983、010-67801162